重庆市综合交通运输“十四五”规划
发布时间:2022-04-13 17:47
分享到:

重庆市综合交通运输“十四五”规划

(2021—2025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和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加快建设交通强市,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有力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全国交通“极”,根据《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21—2025年,展望至2035年。

第一篇开启交通强市建设新征程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要着眼长远,把握大势,在战略上布好局,在关键处落好子,奋力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科学描绘交通强市美好蓝图。

第一章发展现状

“十三五”时期是重庆交通运输事业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全市紧紧抓住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交通强国建设试点等一系列战略机遇,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大力实施交通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高铁建设五年行动方案,坚决打赢交通脱贫攻坚战,成功入选交通强国建设首批试点省市,成为全国唯一兼有陆港型、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成功创建公交都市。“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交通投资4312亿元,比“十二五”增加963亿元,全市交通高质量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交通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圆满收官。新开工建设高速公路1719公里,通车里程达到3402公里,省际出口达到24个,基本形成“三环十二射多联线”网络。改造普通干线公路1.2万公里,普通国道二级及以上公路占比达到90%,普通省道三级及以上公路占比达到70%,基本实现全市3A级旅游景区和市级重点工业园区均有三级及以上公路连接。新改建“四好农村路”8.4万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6.2万公里,路网密度居西部地区第一。

高铁建设五年行动方案扎实推进。“米”字型高铁网、“两环十干线多联线”普速铁路网加快形成。全市铁路营业总里程达到2394公里,高铁在建里程达到827公里、营业里程达到839公里。

全面打赢交通脱贫攻坚战。全市所有乡镇和行政村通畅率、通客车率均达到100%,行政村直接通邮率、快递服务乡镇覆盖率均达到100%。全市具备条件的村民小组通达率、通畅率分别达到100%、92%,较“十二五”末分别提高18个、37个百分点。

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初步建成。建成投用中心城区果园港、涪江潼南航电枢纽,开工建设嘉陵江利泽、乌江白马、涪江双江等航电枢纽,全市航道总里程达到4472公里,其中三级及以上高等级航道里程突破1100公里,全市港口货物年通过能力、年吞吐量均突破2亿吨。新增货运船舶运力150万吨,全市货运船舶运力占长江上游地区总运力的85%,船型标准化率从77%提高到85%,位居全国内河第一。

国际航空门户枢纽能力大幅提升。建成投用江北国际机场T3A航站楼及第三跑道、巫山机场、仙女山机场,“一大四小”运输机场格局全面形成。开工建设江北国际机场T3B航站楼及第四跑道工程,完成重庆新机场选址研究。江北国际机场通航城市总数达到216个,国际及地区航线突破100条。全市民航运输机场旅客、货邮年吞吐能力分别达到4650万人次、110万吨,年旅客吞吐量保持全国前10强。

综合客货枢纽能力稳步提升。建成投用重庆西站一期、沙坪坝站、永川东站、梁平南站等一批综合客运枢纽,开工建设重庆西站二期、重庆东站等重大铁路枢纽项目,客运转换更加便捷。重庆公路物流基地、江北国际机场航空物流园功能不断完善,果园港、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成功入选国家物流枢纽清单。

交通服务品质稳步提高。轨道交通日均载客量突破300万人次。开通潼南至四川遂宁、永川至四川泸州等8条省际公交,实现川渝两地公交“一卡通”。建成投用全国第一个铁路口岸国际邮件处理中心,中欧班列(成渝)运邮实现常态化。全市铁水联运量达到2038万吨,较“十二五”末翻一番,货运物流效率大幅提高。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地区生产总值比率达到14.5%,较“十二五”末下降2个百分点。

智慧交通发展迈上新台阶。全市重要交通基础设施运行监测覆盖率达到90%,基本形成交通设施装备运行感知网络。大力推进交通智慧化出行服务,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渝籍汽车ETC安装率达到80%以上。完成全国公交一卡通互联互通,轨道交通环线和4号线在全国率先实现跨线运营。

绿色交通发展实现新突破。基本完成中心城区“两江四岸”港口岸线治理。建成长江上游首座LNG加注码头。货运船舶平均单位能耗大幅下降。港口岸电建设加快推进,港口码头船舶污染物接收设施实现全覆盖。广泛应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运输装备,中心城区公交车、出租汽车实现CNG全覆盖,推动建立汽车排放检验和维护(I/M)制度。

交通安全生产形势平稳有序。完成铁路外部环境安全隐患整治1500余处。新建公路安保工程8000公里。“一中心、六基地、八站点”地方水上应急救援体系基本建成。重庆公路应急抢险指挥及物资储备中心建成投用。公路抢险保通保畅、水上应急救援和应急运输保障队伍建设持续增强。

交通行业治理能力持续巩固。大力推进交通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深入推进交通领域“放管服”改革,完善30大项51子项网上行政许可标准化配置。出台《重庆市公共汽车客运条例》《重庆市民用航空条例》《重庆市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等规范性文件,行业法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

第二章机遇与挑战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重大战略,赋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全国交通四“极”之一定位,为我市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赋予了全新优势、创造了有利条件、提供了广阔政策空间。

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我市交通运输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明显,“四向联通”的对外大通道不畅,重庆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主要城市群尚无250公里以上时速高铁直连;西部陆海新通道能力不足、运行不畅;三峡船闸通过能力不足,实际年过闸运量超过设计能力近50%;民航空域资源紧张,缺乏旗舰型主基地航空公司,国际航线偏少,支撑重庆融入全球、引领西部开放能力有待加强。“四网融合”的枢纽体系不健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融合发展不够,客货枢纽转换不便,集疏运体系未完全同步建设。“四式联运”的综合运输体系不优,公路货运量占全市货运总量比例达到82%,铁路货运发送量占比仅为1.5%;嘉陵江、乌江等支流航道对干线运输贡献率不足10%。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互联互通不够,铁路面积密度、高速公路面积密度、机场群旅客吞吐能力远低于长三角、京津冀和粤港澳大湾区。“一区两群”交通互联互通有待强化,主城都市区缺乏非收费公路快速物流通道,不利于物流降本增效;“两群”交通基础设施短板明显。同时,交通还存在创新驱动发展不够,智能化程度低,客货运输服务效率和质量不高等问题。“十四五”时期,要抢抓战略机遇,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加快推动交通高质量发展。

第三章总体要求

第一节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加快建设交通强市为统领,切实发挥交通“先行官”作用,着力推进交通发展由追求速度规模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转变,由各种交通方式相对独立发展向更加注重一体化融合发展转变,由依靠传统要素驱动向更加注重创新驱动转变,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有力支撑成渝地区形成有实力、有特色的双城经济圈,有力助推“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在推进交通强国建设中当好先行、做好示范。

第二节基本原则

双核引领,区域联动。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区两群”协调发展为导向,突出双城引领,强化双圈互动,促进两翼协同,打造区域间、城乡间高效衔接的多层次综合交通网络,强化重庆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推动区域交通联动一体化发展,加快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全国交通“极”。

以人为本,人民满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适应个性化、多元化出行和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需求,全面提升运输组织水平,有序推进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更具品质、更有效率、更加安全的客货运输服务和更加规范、更加人性化的行业管理服务。

创新驱动,智慧升级。坚持创新在发展中的核心地位,统筹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智慧交通,有序推进智慧交通试点示范,全力推动交通运输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增强交通可持续发展动力。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发展绿色交通,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发展方式,充分考虑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推动资源集约利用,加强生态保护,强化污染防治,注重节能低碳发展,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第三节发展目标

围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等战略目标,以建成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范例为统领,以提升内联外通水平为导向,加快建设“行千里、致广大”的交通强市,全面开启“2小时重庆”建设新征程,着力完善五大基础网络、六大运输体系,努力推动形成“高铁千公里、港航万吨级、机场双枢纽、县县联高速、组组硬化路”的交通发展格局,加快构建便捷顺畅、经济高效、绿色集约、智能先进、安全可靠的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初步形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4个“1小时交通圈”,初步实现高铁市域2小时畅行,北京、上海、广州6小时通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加快成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联动发展的战略性枢纽。

专栏1综合交通运输“十四五”规划主要目标

铁路:规划投资1900亿元,力争新开工高铁790公里、全市铁路营业里程超过3100公里、其中高铁营业里程达到1370公里,成渝双核间加快形成2条时速350公里、1条时速200公里的高铁快速通道,基本实现高铁1小时成渝双核、2小时市域城市至中心城区、6小时北京上海广州通达,以及普铁千亿元级工业园区、国际性枢纽港站全覆盖。

公路:规划投资2500亿元,其中高速公路规划投资1800亿元,普通公路规划投资700亿元。加快建设“三环十八射多联线”高速公路网,力争新开工建设1000公里、建成超过1200公里,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600公里,省际出口通道达到32个。实施普通干线公路改造4000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1.6万公里,实现乡镇通三级公路比例达到85%,村民小组通畅率达到98%。

水运:规划投资150亿元,加快形成以“一干两支六线”航道、“三枢纽五重点八支点”港口为骨架的水运基础设施体系,改善千吨级航道500公里,三级及以上航道实际达标里程达到1200公里,新增港口货物吞吐能力3000万吨,港口货物年吞吐能力达到2.4亿吨。组建长江上游港口联盟,形成分工协作的航运体系,基本建成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和物流中心。

民航:规划投资230亿元,着力打造“市内航空双枢纽协同、成渝四大机场联动”世界级机场群,全市民航运输机场旅客年吞吐能力达到8000万人次,货邮年吞吐能力达到120万吨,实现干线机场、支线机场、通用机场联动发展。

邮政:规划投资5亿元,基本建成普惠城乡、联通区域、辐射国际、高效衔接的邮政快递基础设施,全面巩固邮政“村村直通邮”,符合条件的建制村基本实现“村村通快递”,基本实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核心城市间邮政快递24小时送达。

客运服务体系:规划投资70亿元,综合客运枢纽一体化水平明显提高,公交站场设施更加完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铁路公交化列车开行逐步常态化,省际公交线路达到30条以上。中心城区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到63%,公交车辆进场率力争达到80%,轨道交通站点50米范围内公交接驳率达到85%。主城都市区初步形成“1小时通勤圈”。远郊区县(自治县,以下简称区县)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公交车辆进场率基本达到40%、60%。

现代物流体系:规划投资70亿元,运输结构调整明显优化,力争铁路货运量占比提高到2.3%,铁水联运比例提高到15%,多式联运水平显著提升。“1+5+N”多式联运信息平台基本完善,网络货运发展逐步规范,物流效率明显提升。

智慧交通体系:规划投资15亿元,初步形成以“1大平台、2大网络、3大样板”为构架的智慧交通发展格局,数字化交通感知能力、行业治理和监管决策能力显著提升。5G、人工智能、北斗等新技术与交通运输领域深度融合,智能交通科技创新和研发能力明显提升。

绿色交通体系:规划投资10亿元,基本形成更加绿色环保、节能低碳、集约节约的绿色交通体系。营运车船单位运输周转量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达到4%,营运船舶氮氧化物排放总量下降率达到7%,每年新增和更新的公交、出租清洁能源车辆比例达到80%。

平安交通体系:规划投资55亿元,基本形成坚实可靠的安全应急保障体系,实施以村道为重点的农村公路生命安全防护工程2万公里,改造农村公路危旧桥隧500座,治理普通公路地质灾害100处。基本建成“一中心、六基地、十站所、N个应急救助点”水上应急救援体系和公路应急抢险指挥及物资储备中心二期工程,基本实现高速公路和普通干线公路应急救援响应时间不超过30分钟,地方水域突发事件应急救援10公里内20分钟、20公里内40分钟、30公里内60分钟到达现场。

现代治理体系:行业改革取得明显突破,路网通行保障能力大幅提高,交通基础设施精细化管理和养护水平显著提升。社会各方协作的现代交通运输治理体系加快完善,行业治理水平明显提升。

专栏2综合交通运输“十四五”规划主要指标

类型

指标

2020年

2025年

备注

铁路

铁路营业里程(公里)

2394

3100

预期性

高铁营业里程(公里)

839

1370

预期性

公路

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公里)

3402

4600

约束性

普通国道二级及以上公路比例(%)

90

92

预期性

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比例(%)

80

85

预期性

村民小组通硬化路率(%)

92

98

预期性

水运

港口货物通过能力(亿吨)

2.1

2.4

预期性

航空

全市旅客吞吐能力(万人次/年)

4650

8000

预期性

全市货邮吞吐能力(万吨/年)

110

120

预期性

通航城市(个)

216

>240

预期性

国际(地区)航线(条)

101

>115

约束性

邮政

快递业务量(亿件)

7.31

11.77

预期性

年人均快递业务量(件)

23

30

预期性

客货

运输

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

60.2

63

预期性

铁水联运比例(%)

12.4

15

预期性

智慧

交通

交通营运车辆主动式预警监测设备安装率(%)

70

95

预期性

重要交通基础设施感知监测覆盖率(%)

90

95

预期性

对外交通出行电子客票覆盖率(%)

80

100

预期性

绿色

交通

每年新增和更新公交、出租汽车清洁能源车辆占比(%)

80

预期性

营运车船单位周转量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

4

预期性

营运船舶氮氧化物排放总量下降率(%)

7

预期性

安全

应急

新建公路安保工程里程(万公里)

2

约束性

高速公路应急救援响应时间(分钟)

<30

预期性

普通干线公路应急救援响应时间(分钟)

<30

预期性

养护

管理

高速公路平均路面使用性能系数(PQI)

93

94

预期性

普通国道平均路面使用性能系数(PQI)

85

87

预期性

高速公路一二类桥梁占比(%)

95

≥95

预期性

普通干线公路一二类桥梁占比(%)

≥90

预期性

到2035年,基本建成便捷顺畅、经济高效、绿色集约、智能先进、安全可靠的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建成发达的快速网、完善的干线网、广泛的基础网,基本形成“123出行交通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4个“1小时交通圈”,市域2小时畅行,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和“123快货物流圈”(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形成“人享其行、货优其流”的运输服务体系,智能、绿色、平安交通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基本实现交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建成交通强市,加快形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先进的西部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门户枢纽,交通开放程度和国际化水平在中西部领先,有力助推重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为国际影响力的活跃增长极和强劲动力源。

第二篇构建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

以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全国交通“极”为导向,全力畅通大通道,完善大网络,构建大枢纽,实现极群互通、区域联通、市域贯通,有力助推重庆融入新发展格局,有力支撑“一区两群”国土空间开发和乡村振兴。

第四章畅通多向出渝大通道

加快构建“4向3轴6廊”重庆综合立体交通网对外运输大通道,到2025年,规划投资1580亿元,其中铁路1100亿元、高速公路420亿元、水运60亿元。

第一节构建“4向”国际综合运输大通道

南向—做大做强西部陆海新通道。以高质量建设重庆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为导向,提升南向铁路通道能力,完善南向高速公路通道,推动形成多路径、多方式的铁海联运、铁路国际联运、公路跨境班车运输网络,全力畅通中国—中南半岛、孟中印缅陆路国际运输通道。

西向—巩固强化丝绸之路经济带通道。充分发挥中欧班列联系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桥梁纽带作用,做强做优中欧班列(成渝),强化国际物流陆路运输骨干功能,与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经济带等开放通道对接形成联动开放格局。

东向—优化提升长江经济带通道。加快畅通长江航道,提速建设沿江铁路、高速公路网络,构建以长江黄金水道和铁路、高速公路为主的沿江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形成宜水则水、宜铁则铁、宜公则公的多模式运输网络,全面畅通面向太平洋的国际开放通道,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北向—培育壮大中蒙俄通道。加快形成北向高铁通道,充分释放襄渝铁路货运能力,增开渝满俄班列,形成对接蒙古和俄罗斯的渝满俄国际物流双通道,推动重庆产业优势与蒙俄资源优势互补促进。加快完善对外高速公路通道,实现渝东北北上高速公路出口零突破。

空中—强化航空物流大通道。推广应用第五航权,建设航空货运基地,以向西、向南为重点,构筑全方位开放的航空骨干网络,加快建设欧洲—重庆—东南亚、东北亚—重庆—非洲、南亚—重庆—北美三大中转通道,做优“重庆飞”航班中转产品,强化航线网络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通达性,构建与中欧班列(成渝)、西部陆海新通道和长江黄金水道相匹配的国际航空运输大通道,进一步强化国际航空门户枢纽功能,支撑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建设。

第二节构建“3轴6廊”国内综合运输大通道

——畅通3条综合交通主轴

重庆至京津冀综合交通主轴。加快推动渝西高铁建设,建成郑万高铁,构建高铁与航空相互补充的快速交通廊道,强化重庆与京津冀、中原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的人文交往和经贸往来。

重庆至长三角综合交通主轴。积极争取国家尽早启动三峡水运新通道建设,完成长江干线朝天门至涪陵段航道整治,加快推进渝万、渝宜、成达万等高铁建设,形成高标准的沿江高铁通道,积极推动沿江货运铁路前期工作,力争开工建设沿江高速公路南线,支撑建设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促进东部地区产业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转移,打造沿江世界级产业集群,推动长江经济带成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主动脉,助推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协同联动发展。

重庆至粤港澳大湾区综合交通主轴。加快推动渝湘高铁重庆至黔江段建设,开工建设渝湘高铁黔江至吉首段,积极谋划渝桂高铁,形成粤港澳大湾区衔接新亚欧大陆桥的最短通道。加快渝湘高速公路复线巴南至彭水段建设,增强渝怀铁路运能提升对沿线的带动作用,强化重庆衔接海上丝绸之路的通道能力。

——畅通6条综合交通走廊

重庆至北部湾西部陆海走廊。加快推动渝贵高铁、渝黔高速公路复线、重庆至赤水至叙永高速公路、乌江航道整治等重点项目,研究论证川黔铁路改造等项目,加强与北部湾、黔中城市群协作,推动西南地区联系更加紧密。

重庆至滇中交通走廊。加快推动渝昆高铁、江津至泸州北线高速公路等项目建设,加强重庆到滇中城市群的快速联系,高效衔接中缅铁路,形成经昆明至缅甸至印度洋的对外通道,大幅缩短重庆通往欧洲的海上运输距离。

重庆至成都—拉萨交通走廊。开工建设成渝中线高铁,加快推进成渝铁路改造,积极推动连接川藏铁路的重庆至自贡至乐山城际铁路前期工作,加快成渝高速公路加宽、渝遂高速公路复线北碚至铜梁段等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全力构筑重庆入川进藏交通干线通道。

重庆至兰西—天山北坡交通走廊。加快推动渝武高速公路复线北碚至合川段等项目建设,积极谋划兰渝高铁,强化重庆连接新亚欧大陆桥的通道能力。充分发挥兰渝铁路货运大通道功能,促进西北内陆地区大宗货物运输经重庆通江达海。

重庆至宁夏沿黄交通走廊。加快推进渝西高铁、开州至城口至岚皋高速公路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安张铁路前期工作,畅通重庆经西安、宝鸡、银川、甘其毛都、二连浩特北上出境通道,全面对接中蒙俄经济走廊,强化与关中城市群、宁夏沿黄城市群的快速联系。

重庆至海峡西岸交通走廊。依托渝湘高铁重庆至黔江段,衔接黔江至常德至长沙铁路,积极谋划建设酉阳至永顺、秀山至酉阳至来凤等渝东南对外高速公路出口通道,畅通重庆经长沙至海峡西岸交通走廊,打造成为重庆衔接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补充通道。

专栏3出渝大通道重点项目

铁路:续建郑万、渝湘高铁重庆至黔江段、渝万等高铁项目,开工建设渝宜、渝湘高铁黔江至吉首段、渝贵等高铁项目。力争开工建设安张铁路巫溪至奉节段。积极推进渝桂高铁、恩黔遵昭铁路等前期工作,研究论证万州至利川至张家界高铁、达州至开州至巫溪至兴山高铁、重庆至铜仁城际铁路、重庆至毕节城际铁路、川黔铁路改造、广涪柳铁路、沿江货运铁路、达州至开州至巫溪至襄阳铁路、万州至开州至安康铁路、万州至十堰铁路等项目。

高速公路:续建开州至城口至岚皋、渝黔高速公路复线、巫溪至镇坪、奉节至建始、武隆至道真等项目,开工建设重庆至赤水至叙永、沿江高速公路南线巫山至巴东段、秀山至印江等项目,积极推进渝邻高速公路原路加宽、渝黔高速公路原路加宽、万盛至正安、綦江安稳至习水温水、酉阳至永顺、秀山至酉阳至来凤、秀山至沿河、黔江至利川、龙缸至万州至利川、黔江至务川、巫溪朝阳至奉节至利川等项目前期工作,有关区县牵头研究论证黔江至永顺、彭水至道真、酉阳至来凤等项目。

水运:争取国家尽早启动三峡水运新通道,续建长江干线朝天门至涪陵段航道整治工程、嘉陵江利泽、乌江白马航电枢纽,开工建设嘉陵江草街库尾、乌江白马至彭水段航道整治工程。积极推进乌江彭水船闸改扩建工程、嘉陵江井口枢纽工程、嘉陵江草街枢纽二线船闸工程等项目前期工作。

航空:国际(地区)航线条数达到115条以上。

第五章合力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现代基础设施网络

突出双城引领,强化双圈互动,构建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努力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4个“1小时交通圈”。到2025年,规划总投资1370亿元,其中铁路590亿元、高速公路460亿元、水运90亿元、民航230亿元。

第一节建设国际航空门户枢纽

建设成渝世界级机场群。加快建设江北国际机场T3B航站楼及第四跑道工程,开工建设重庆新机场。优化调整重庆地区空域结构,提升江北国际机场时刻容量,逐步建立与国际航空枢纽相匹配的空域格局。鼓励基地航空公司在成渝地区错位发展,加大在重庆地区机场的运力投入。培育壮大1家主基地航空公司。

提升支线机场服务能级。完成万州五桥机场、黔江武陵山机场改扩建。加快推进万盛、城口、涪陵、秀山等支线机场前期研究工作,扩大航空服务覆盖面。坚持市场导向,增加支线机场与国内主要机场的航线和航班频次,将巫山、仙女山机场打造成全国知名的旅游支线机场。

完善通用机场布局。根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市场需求分类布局、建设一批通用机场,研究利用大足机场开展通用航空业务。支持新兴航空消费,依托通用机场开展飞行员培训、空中巡查、防林护林等作业飞行,积极拓展应急救援、商务包机、空中摄影、景点观光等民生功能。探索开展通用航空短途运输试点,推进“干支通、全网连”,改善偏远地区居民出行条件。

第二节共建轨道上的双城经济圈

全力推进干线铁路建设。持续实施高铁建设五年行动方案,加快完善“米”字型高铁网,续建渝昆、成达万等高铁,全面启动成渝中线高铁建设,开工建设渝西等高铁项目,推动成渝地区高铁网络高效融入国家“八纵八横”高铁主通道。积极推进兰渝高铁、达(开)万利铁路改造等项目前期工作。

积极谋划城际铁路。积极推进重庆至自贡至乐山、重庆至广安以及汉中至南充至潼南至铜梁至大足至荣昌至泸州等城际铁路前期工作,加强主城都市区与川东北、川南地区密切联系,加快实现环渝临近地级市高铁或城际铁路全覆盖,优先利用既有铁路资源开行城际列车,加强重庆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

有序推进市域(郊)铁路建设。着眼主城都市区“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镇空间,推动主城新区至中心城区轨道快线和市域(郊)铁路建设,加快推进中心城区至永川(荣昌)、涪陵(长寿)、南川、潼南、大足、綦江—万盛等城轨快线前期工作,加快实现同城化先行区、支点城市、桥头堡城市与中心城区以及各城市之间的直联直通。

第三节加密双城经济圈公路网络

提质高速公路通道。推进成渝高速公路加宽、渝遂高速公路铜梁至潼南段加宽建设,加快形成成渝双核间2条八车道高速公路通道。加密成渝双城间高速公路网络,推进合川至安岳、铜梁至安岳高速公路建设,新增重庆西北部至成都高速公路大通道。完善川渝毗邻地区高速公路通道网络,推进万州至达州、大足至内江、梁平至开江等高速公路项目建设,规划研究永川至荣昌至自贡、开州至宣汉等高速公路,助推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等川渝毗邻地区融合发展。

加密升级干线公路网。统筹考虑产业发展和城镇化发展需求,加快推进川渝毗邻地区普通干线公路升级改造,全面提高既有路网通达效率和通行能力,大力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干线公路路衍经济。重点实施G210渝北茨竹至邻水快速通道、G348安富至四川界等普通国道改造项目,实现川渝毗邻地区普通国道基本达到二级及以上技术标准;实施S207长寿洪湖至邻水界段等普通省道项目,实现川渝毗邻地区普通省道基本达到三级及以上技术标准。畅通毗邻地区“四好农村公路”微循环,合作创建成渝“四好农村路”示范区,推动毗邻地区乡村振兴。

第四节协同建设长江上游航运枢纽

加快畅通“一干两支”航道主骨架。畅通长江黄金水道,推动重庆至宜宾段航道通行能力提升。全面打通嘉陵江国家高等级航道,充分发挥嘉陵江航道主干线作用。加快畅通乌江航道,推动乌江成为渝黔地区出海出境主通道。

加快推进支流航道成网。构建以“六线为重点、支小为补充”的多层级次支流航道体系,全面畅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支流航道网络。加快建设涪江双江航电枢纽,推动涪江渭沱、安居、富金坝等船闸改造提级,构建涪江智能美丽航道,打造产业走廊、生态走廊、景观走廊和文化走廊,形成可复制的经验,在山区河流整治中推广运用,为交通强国建设试点贡献重庆经验。提速推进渠江、黛溪河等航道整治和绿化美化工程,提高对航运沿线主要节点城市、物流产业基地、大型工矿园区的服务能力。大力实施阿蓬江、酉水河等高品质旅游航道建设,打造航旅融合发展美丽风景线。

建成3大战略性枢纽型港口。依托多式联运枢纽型港口广泛的运输辐射腹地和强大的货物集聚能力,提速构建“覆盖成渝、沟通国际”的现代化、专业化、标志性港口群,全面建成中心城区果园、万州新田和涪陵龙头3大世界一流国际内河港口。高标准推进现代化港口物流园和产业园建设,推动传统港口向“港口+现代物流”转型升级发展,有力支撑重庆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在“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联动发展中发挥引领带动作用,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性国际航运枢纽。

加快建设专业化港口群。构建层次分明、分工协作的区域性港口群。加快建设江津珞璜、九龙坡黄磏、渝北洛碛、忠县新生、奉节夔门等5大区域性重点港口,辐射带动川东北、陕南等区域发展。依托沿江产业和城镇布局,重点布局江津兰家沱、巴南佛耳岩、长寿胡家坪、丰都水天坪、云阳复兴、合川渭沱、武隆白马、开州白家溪等8个专业化支点港口,打造成为临港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支撑“一区两群”临港经济发展。

打造内河旅游码头标杆。高标准提升中心城区“两江四岸”旅游码头品质,升级打造“两江四岸”核心区朝天门、磁器口等观光旅游码头,靓化“两江四岸”城市会客厅。高标准建设长江干线邮轮港,打造“邮轮港+邮轮休闲产业”新业态,对标国际建设寸滩邮轮母港和游客集散中心。提档升级丰都名山、奉节宝塔坪、忠县石宝寨等旅游码头,积极推进皇华岛等客运停靠点建设,提升长江黄金水道旅游品质。推动酉阳万木、酉阳龚滩等旅游码头建设,增强乌江画廊吸引力。

专栏4双城经济圈交通一体化重点项目

机场:续建江北国际机场T3B航站楼及第四跑道,开工建设重庆新机场。完成万州五桥机场、黔江武陵山机场改扩建,积极推进城口、万盛、涪陵、秀山等支线机场布局以及开州、酉阳、石柱、巫溪、云阳等通用机场前期工作,推进万州4E级干线机场总规修编工作。规划研究大足、彭水、合川、丰都、荣昌(规划研究货运功能)、忠县、奉节等一批通用机场。

铁路:续建渝昆、成达万等高铁,开工建设成渝中线高铁、渝西高铁,力争开工渝昆高铁枢纽联络线。积极推进兰渝高铁、达(开)万利铁路改造等项目前期工作,研究论证重庆至绵阳高铁、重庆至广安城际、重庆至自贡至乐山城际、重庆至江津至泸州至乐山城际、汉中至南充至潼南至铜梁至大足至荣昌至泸州铁路、广垫忠黔铁路、团结村至铜梁至成都铁路等项目。

公路:续建合川至安岳、大足至内江、渝遂高速公路复线北碚至铜梁段、铜梁至安岳、江津至泸州北线、梁平至开江等高速公路,开工建设成渝高速公路加宽、万州至达州、渝遂高速公路铜梁至潼南段加宽、大竹至垫江至丰都至武隆等高速公路。积极推进潼南至武胜、城口至宣汉、渝北至邻水、城口至万源、合川大石至武胜赛马、开州至宣汉等高速公路项目前期工作,有关区县牵头研究论证永川至荣昌至自贡、长寿至广安、璧山至潼南至遂宁至简阳、盐亭至蓬溪至潼南、安岳至荣昌至合江、大足至安岳、合川云门至四川广安、合川至邻水至垫江、万州至开江至达州、开州至万源等高速公路。实施川渝毗邻地区普通干线公路改造200公里。

水运:航道方面,续建涪江双江等航电枢纽以及渠江、黛溪河、鳊鱼溪等航道整治。开工建设涪江智能美丽航道建设工程以及涪江渭沱、安居、富金坝船闸扩能改造工程,推动实施龙河河口至雪玉洞、阿蓬江、酉水河等一批旅游航道。积极推进綦江梯级渠化工程、小江航道提升工程、大宁河梯级枢纽开发工程以及神女溪、御临河等旅游航道前期工作。港口方面,续建果园港大件码头及西侧堆场、涪陵龙头二期工程、江津珞璜改扩建工程、忠县新生一期工程,开工建设九龙坡黄磏一期工程、渝北洛碛一期工程、万州新田二期工程、江津兰家沱作业区改扩建工程、长寿冯家湾作业区化工码头改扩建工程等货运码头,推动建设寸滩游轮母港改造工程、朝天门旅游码头升级改造和丰都名山、磁器口、酉阳龚滩、酉阳万木等旅游码头。结合货运码头功能退出和转型升级,改建弹子石、相国寺、建设等水上观光航线停靠点。积极推进奉节夔门作业区一期工程、开州港能力提升工程、巫山红石梁作业区综合码头工程、云阳复兴作业区、奉节宝塔坪旅游码头、忠县石宝寨旅游码头、石柱西沱旅游码头、巫山江东旅游码头、万州鞍子坝旅游码头以及彭水九黎城、武隆肖家湾、合川草街、潼南大佛寺等支流航道旅游客运码头前期工作。

第六章推动“一区两群”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以高质量交通基础设施体系支撑做大做强主城都市区、做优做特渝东北、渝东南城镇群,加快构建“一区”与“两群”间多方式复合型快速大通道,完善区群内部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迈上更高水平。到2025年,规划投资约1530亿元,建设铁路450公里、高速公路1280公里,实施国省道改造4000公里。

第一节推进主城都市区交通基础设施同城化

打造“轨道上的主城都市区”。坚持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格局,加快推进主城新区至中心城区轨道快线和市域(郊)铁路建设,实现与中心城区轨道交通顺畅衔接,提升通勤交通水平。大力实施中心城区城市轨道“850+”成网计划,优先支持西部(重庆)科学城、两江新区等片区轨道交通建设,推动东中西槽谷内部轨道交通加速成网,构建“环射+纵横”融合的多层次城市轨道网络,加快形成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交通出行模式,构建城市发展格局主骨架。

扩容提质主城都市区干线公路快速通道。加强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与城市道路融合发展,实施成渝高速公路加宽等射线高速公路扩能项目,加快推进渝长高速公路复线、渝蓉高速公路等中心城区高速公路进出城通道建设,推动高速公路与城市骨架快速路网一体衔接,缓解进出城拥堵。充分利用主城都市区现有国省道通道走廊优势,按照一级公路标准完善主城都市区国省干线公路进出城通道,构建“十一射三联线”快速干线公路骨架网,力争先期启动实施中心城区东向至长寿至开州、南向至江津至綦江至万盛、西向至永川至荣昌、北向至北碚至合川等4条非收费公路快速物流通道440公里,构建中心城区至同城化城市、支点城市、桥头堡城市快速通道,实现中心城区至主城新区东南西北四向均有非收费公路快速物流通道连接,串联主城都市区产业园区、物流园区和重要枢纽节点,支撑主城新区扩容提质,有效降低物流成本。

第二节补齐“两群”交通基础设施短板

建设渝东北生态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天然优势,推动三峡库区支流航道成网,形成通江达海的绿色水运网络,成为川北陕南、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的重要水运集散枢纽和进出口岸。统筹推进旅游航道、旅游集散枢纽港建设,支撑建设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打通高铁对外大通道,统筹谋划一批普速铁路,形成多向可达的铁路网络,全力支撑共建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推动渝东北和川东北地区一体化发展。以万开云交通同城化发展为重点,加快内部区县直连高速公路、高等级快速公路建设。提速实施普通干线公路升级改造,建设一批旅游公路,推动重点景区“串珠成链”。增强航空辐射带动作用,研究提升万州五桥机场为区域枢纽机场,增强巫山机场航班保障能力,研究规划布局一批通用机场。

打造渝东南文旅特色交通基础设施。紧扣渝东南城镇群建设具有山地特色和独特魅力的国家级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目标,加快推动交通和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支撑构建“一心、一堡、四节点”城镇化格局,全力推动区域交通互联互通。充分发挥高铁对旅游的带动作用,加快推进渝湘高铁重庆至黔江段建设,开工建设渝湘高铁黔江至吉首段,畅通渝东南铁路对外大通道。全面推进普通干线公路提档升级,形成多向联通的旅游交通循环网。以彰显“秀美武陵·乌江画廊”为主题,畅通乌江航道,高标准建设乌江画廊旅游码头。拓展航空服务覆盖范围,开展黔江武陵山机场总规修编工作,适时启动跑道延长工程,加快一批通用机场前期研究。

第三节推动“一区”与“两群”间交通互联互通

构建“一区”与“两群”1小时通道。加快形成以渝万高铁、渝万城际为主导的高铁双通道格局,实现主城都市区与渝东北城镇群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在已经建成渝宜高速公路和沿江高速公路的基础上,力争沿长江再构建1条高速公路新通道,实现主城都市区同渝东北城镇群有3条高速公路快速联通。加快补齐主城都市区与渝东南城镇群高铁联系短板,实现渝东南高铁“零突破”,推动主城都市区与渝东南城镇群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加快建设渝湘高速公路复线巴南至彭水段,缓解既有渝湘高速公路交通压力,形成高速公路双通道格局。

强化“两群”间互联互通。积极谋划万州经石柱至黔江高铁,强化“两群”中心城市间快速直连。积极推进恩黔遵昭铁路前期工作,通过衔接安张铁路,进一步强化黔江与奉节、巫溪、巫山、城口等三峡库区城市的铁路联系。启动大竹至垫江至丰都至武隆高速公路建设,与黔江至石柱高速公路形成“两群”高速公路双通道格局。

专栏5“一区两群”内部交通重点项目

铁路:续建枢纽东环线及黄茅坪和机场支线、渝合铁路、成渝铁路改造工程重庆站至江津段等项目,力争新开工铁路二环线(合川至永川段)。积极推进万州经石柱至黔江高铁、长垫梁铁路、铁路枢纽西环线等项目前期工作,研究论证涪柳至武隆高铁、合川至璧山至永川城际铁路、万开云城际铁路、成渝铁路改造工程江津至荣昌段、梁忠石铁路、长垫梁铁路延伸至开州、渝东北旅游环线等项目。

高速公路:主城都市区,续建合川至长寿、渝长高速公路复线、合川至璧山至江津、合川双槐至钱塘、渝武高速公路复线北碚至合川段,开工建设渝宜高速公路长寿至梁平段加宽、涪陵北环、合川西环、永川至江津、永川至璧山、南川西环、荣昌东南环、武隆平桥至涪陵大顺等高速公路项目,积极推进合溪至大有、长寿支线(长寿支线二期)、綦万扩能(綦江段)、万盛青年至羊蹬、荣昌至吴家、璧山七塘至合川草街、巴南丰盛至接龙、永川双石至大足龙石、南岸迎龙至涪陵梓里、涪陵白涛至丰都等高速公路项目前期工作。渝东北,续建巫山至巫溪(巫山至大昌段)、万州南环、云阳江口至龙缸、巫溪至云阳至开州,开工建设开州至梁平、巫山至巫溪(大昌至巫溪段)、沿江高速公路南线万州至巫山段等高速公路项目,积极推进沿江高速公路北线涪陵至忠县、沿江高速公路北线忠县至万州、G42扩能分水至高粱段、梁平至石柱、城口至巫溪、巫山至官渡至庙宇等高速公路项目前期工作。渝东南,续建黔江东南环线、渝湘高速公路复线巴南至彭水段、彭水至酉阳等项目,积极推进秀山南环、涪陵白涛至武隆白马、石柱至彭水等高速公路项目前期工作。有关区县牵头研究论证合川至北碚至渝北、铜梁城区至永川金龙至重庆新机场、涪陵至丰都南天湖至黔江、彭水至丰都、涪陵至垫江、涪陵江东至白涛、彭水至黑溪、江津至綦江至万盛、江津石门经白沙至永兴、开州至云阳、酉永高速公路西延线、渝湘高速公路板溪支线、酉阳铜鼓至秀山溶溪、丰都游轮辅港至仙女山机场、丰都至石柱等高速公路项目。

普通国省道:物流通道,先期实施中心城区至永川至荣昌、中心城区至长寿至开州、中心城区至江津至綦江至万盛、璧山至北碚至合川等4条非收费公路快速物流通道。省际出口通道,实施潼南G319高碑至文明、秀山G326隘口至贵州界、长寿S101称沱至四川邻水界等道路项目。旅游、产业公路,实施忠县G348县城至涂井、万州G348双河口至郭村、S502巫溪葱子坝至渔沙等道路项目。

第七章大力实施乡村交通建设行动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着力完善农村交通设施建设,加快建成布局合理、连接城乡、安全畅通、服务优质、绿色经济的农村公路网络。到2025年,规划投资300亿元,实施农村公路1.6万公里。

第一节推动乡村交通基础设施提档升级

全力推进乡村主干道建设。坚持以服务乡村产业振兴为统领,强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支撑,新改建一批串联万亩级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及园区等乡村主要经济节点的农村资源路、产业路,强化产业园区对外交通联系。以国家级美丽乡村为重点,加快建设一批旅游路,有力支撑乡村旅游特色景观带、特色文化带、美丽乡村带发展。稳步实施乡镇通三级公路工程,具备条件的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比例达到85%,着力提升农村公路网络互联互通水平,全面助推乡村振兴。

全面实现组组通。推进农村公路建设项目更多向进村入户倾斜,加快推进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组)通硬化路,不断解决边远村组的交通出行需求。实施村民小组通硬化路工程,村民小组通畅率达到98%,解决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

第二节推广“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

继续开展“四好农村路”示范区县创建,引导“四好农村路”示范乡镇和示范村创建,将“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打造成推动“三农”工作的金字招牌。鼓励区县在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中建立新机制、出台新政策、实现新突破,推广先进经验做法,全面发挥农村公路典型带动、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四好农村路”更高质量发展。探索在川渝毗邻地区中遴选农村公路发展基础好、片区协同发展潜力大、资源禀赋良好的区县,联合四川共建全国性跨区域“四好农村路”示范片区,打造跨区域农村公路发展新样板。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开展美丽农村公路评选活动,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四好农村路”。

专栏6乡村交通建设行动农村公路:新改建农村公路1.6万公里,实施村民小组通硬化路,建设一批资源路、旅游路、产业路、乡镇通三级路。

“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力争新创建国家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3个、市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5个,推动共建梁平区、垫江县、长寿区、渝北区、合川区和四川武胜县、岳池县、华蓥市、邻水县、大竹县跨区域国家级示范片区。

第八章打造多层级综合交通枢纽

统筹铁公水空邮多种交通方式融合发展,建设换乘便捷、设施完备的综合客运枢纽,推动综合货运枢纽与综合立体交通网衔接顺畅,实现客运“零换乘”、货运“零换装”。构建全市“1+1+6+22”枢纽体系,大力发展枢纽经济,做靓枢纽港城市新名片,推动重庆加快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到2025年,规划投资140亿元,加快建设一批综合客货枢纽、公交站场及枢纽集疏运体系。

第一节一体化建设综合客运枢纽

高标准建设中心城区客运枢纽港。高标准建设重庆新机场综合客运枢纽,打造寸滩现代化邮轮母港。建成重庆西站二期工程,加快重庆东站建设和重庆站改造,科学规划科学城站,加快形成以重庆东站、重庆北站、重庆西站、重庆站和科学城站为主导的“主辅结合、环线连接、高效顺畅”的铁路客运枢纽。优化与枢纽相配套的轨道、长途客运、公交设施,打造立体分层无缝衔接体系,提升换乘效率。以重庆东站为试点,推行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TOD),并在科学城站、重庆站等重点枢纽推广应用,实现枢纽一体化规划、设计、开发、建设。

高水平建设区县综合客运枢纽。推动万州北站综合客运枢纽等项目建设,有力支撑万州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推动永川南站、黔江舟白、綦江北站、秀山北站等客运枢纽建设,打造6个区域性综合客运枢纽;同步推进云阳站、奉节站、巫山站等客运枢纽建设,在区县形成级配合理、规模匹配的一般性综合客运枢纽群。

第二节高标准建设综合货运枢纽

全力建设中心城区国际性综合货运枢纽港。加快建设重庆公运公铁联运中心、中新(重庆)多式联运示范基地等重大项目,有序推进兴隆场编组站改扩建工程、鱼嘴等铁路货运枢纽建设,全力支撑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果园港、江北国际机场和重庆公路物流基地四大综合货运枢纽建设,全力打造陆港型和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扩大全方位高水平开放。

有序推进区县综合货运枢纽建设。高标准谋划三峡综合物流枢纽园区,打造万州全国性综合货运枢纽。积极推动涪陵、永川、合川、綦江—万盛、黔江、秀山6个区域性综合货运枢纽建设,形成连接中心城区及周边区域的物流中转与分拨节点。统筹谋划长寿智慧物流中心、新生港物流园区货运枢纽等项目,打造一批一般性综合货运枢纽。

第三节建设高效衔接集疏运体系

完善港站集疏运通道建设。加快推进万州新田、涪陵龙头等重要港口集疏运铁路建设,实现铁路与港口无缝衔接,扩大港口对成渝地区、西部地区辐射纵深和覆盖范围,力争铁水联运比重提高到15%。加快万州新田、渝北洛碛、江津兰家沱、丰都水天坪等港口集疏运公路项目,完善港口集疏运配套设施建设。

强化物流园区、工矿企业集疏运通道建设。加快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公路连接线等一批园区集疏运公路建设。优化产业园区、物流园区进出口线路布局,着重解决物流园区和工矿企业快进快出、大进大出以及“最后一公里”瓶颈问题,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提高运作效率。

专栏7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重点项目

综合客运枢纽:续建重庆西站二期、重庆东站、万州北站综合客运枢纽、垫江站综合客运枢纽、云阳站综合客运枢纽、奉节高铁换乘中心、巫山江东公路客运换乘中心等项目,开工建设重庆站、科学城站、重庆新机场、江津南站、永川南站、黔江站、大足石刻站、铜梁站、忠县站、城口站等综合客运枢纽项目。积极推进武隆南站、彭水西站、南川北站、开州镇安、开州岳溪、北碚南站、合川东站、秀山北站、潼南南站、綦江北、酉阳站等综合客运枢纽前期工作。规划研究高竹新区、石柱城东、武隆凤来新区等综合客运枢纽项目。

物流枢纽:续建兴隆场编组站改扩建工程、小岚垭、鱼嘴等铁路货运枢纽,力争开工建设东港辅助编组站。续建中新(重庆)多式联运示范基地、重庆交运物流基地项目、重庆公运公铁联运中心、重庆市快件集散中心(一期)、重庆公运南彭物流园AB区、重庆中欧物流基地(江津珞璜)、重庆公运白市驿货运物流园A区等项目。开工建设陆海新通道重庆无水港、渝新欧新兴消费品全产业链园一期、新生港物流园区货运枢纽等项目。积极推进鱼复现代物流园J18地块(果园港)、渝运集团南彭冷链物流配送中心、重庆公运南彭物流园E区、西南多式联运集并中心项目、新田港货运枢纽、长寿智慧物流中心、綦江渝南货运枢纽、南川昌达通用集散型货运枢纽、重庆长运港桥智慧物流园、北碚东阳陆港物流园、三峡综合物流枢纽、合川渭沱物流枢纽等项目前期工作,规划研究重庆(万盛)内陆无水港、秀山东站集散型货运枢纽等货运枢纽,研究布局高铁快运基地。引导主要快递企业在渝设立辐射西南及周边省的区域性公司或分拣集散中心。积极推进打造寄递西部枢纽。引导相关企业推动在渝西建设“快递+”特色快递集散中心。在渝东南、渝东北布局区域性快递分拨中心。

枢纽集疏运体系:续建万州新田铁路集疏运中心、涪陵龙头铁路集疏运中心、江津珞璜专用铁路以及合川高阳铁路货运站(合川综合物资配送中心)铁路连接线,力争新开工南川区工业园区水江物流集散中心铁路专用线,共建设集疏运铁路50公里。积极推进渝北洛碛铁路专用线、江津兰家沱铁路专用线、梁平区工业园铁路专用线等项目前期工作。研究论证永川凤凰湖工业园铁路专用线、永川三教工业园铁路专用线、北碚东阳陆港物流园铁路专用线、万盛至关坝铁路、秀山北站至秀山东站连接线等集疏运铁路。续建万州新田G5012恩广高速公路新田至高峰段集疏运公

知识库会员(¥)199/年起售

海量行业报告和相关实用干货寂集锦
开通知识库会员
乐享更多下载,购买超值优惠

查看更多报告

扫一扫获取
最新情报资讯

扫一扫免费
阅读最新报告

特色服务推荐